「自有歷史以來,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、奴隸、敲掠、刑辱、壓迫下來的,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痛,也都身受過。」
這一段話是出自魯迅先生之口,而魯迅先生之所以感慨,是因為了解了朱棣的殘暴。
朱棣殘暴到了什麼程度,能夠令魯迅先生都深惡痛絕呢?一個「瓜蔓抄」就足以說明。
建文四年,朱棣攻破南京,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就此畫上句號。
而對于昔日里臣服于建文帝的大臣,朱棣采取的態度有兩種,第一種是寬和,第二種是嚴厲,當然,寬和是有前提的,那就是投降。
大部分的大臣都認為皇位是他們朱家的,這場靖難之役無非就是他們朱家之間的內斗,誰成功都一樣,只不過是換一位老闆而已,犯不著拼命。
而小部分的大臣則認為,朱棣名不正,言不順,要與朱棣抗爭到底。
大臣與皇帝抗爭當然只有一個結局,那就是死。
而朱棣能夠讓反對他的大臣輕輕松松的死嗎?當然不能,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黃子澄、齊泰、方孝孺。
這三位在建文帝統治時期可謂是炙手可熱,削藩的計策全部都是出自于這三人之口。
由此可見,這三人都是個頂個的書呆子,如果不是書呆子的話,朱棣又怎麼可能以一隅之地靖難成功?
而書呆子往往都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死忠,他們三人也不例外。
以他們三人的身份地位,如果投降,未必會死,因為每逢改朝換代,新任皇帝都希望有前朝德高望重的大臣出來為自己說話,以襯托出自己的名正言順。
而這三位每一位都與朱棣對著干,誓死不肯投降,結果當然是慘不忍睹。
黃子澄、齊泰、方孝孺全部被判以凌遲,家里的族人還遭到株連,剩余的妻女則被發配到教坊司任人凌辱。
黃子澄的妻子就是在黃子澄死后的第三年生出了一個兒子,明顯不是黃子澄的兒子。
雖然三人都是族誅,但是卻有不同,黃子澄、齊泰是被滅三族,而方孝孺則是被滅十族。
滅族不是頂多滅九族嗎?怎麼冒出來的一個十族?因為方孝孺自己「作死」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