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在《行香子·述懷》中感嘆:「幾時歸去,作個閑人。對一張琴,一壺酒,一溪云。」
大多數的人,常會深陷浮躁、焦慮而倍感疲憊。而「作個閑人」,卻能在煩擾中找到自愈,為自己尋求一個精神的「桃花源」。
正如《菜根譚》所言:遇忙處會偷閑,處鬧中能取靜,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。
操勞半生,歲月見老,不妨做個閑人,讓自己心滿鮮花、香漫四季。
王居安告誡我們:「但平平放下,頓超凡俗。」
一語中的。
你若輕輕放下曾經的過往,頓時就能超凡脫俗。
就如禪故事所講:山洪暴發,沖毀了橋梁。禪師和徒弟正要淌水過河,來了位美貌姑娘,見過不了橋,急得直跺腳。
禪師主動要求背負姑娘過河,因有急事,姑娘點頭答應。
到了對岸,禪師放下姑娘,雙方各奔西東。
小徒弟卻沉了心,對師父背姑娘這件事耿耿于懷。三個月后的一天,徒弟終于忍不住,跑去問師父:「不是說男女授受不親嗎?」。
禪師大笑:「你太辛苦了!我背那個女子過河后,就放下了,你居然背了三個月!「
我們多半都活得像那個小徒弟。抱著過往不放,根本無法讓心空閑。在煩擾、嗟嘆中,繼續蹉跎時光。
其實,無論是顯赫輝煌,還是失意落魄;榮辱也好,悲歡也罷,過去了,就是過往!肯放下,才能輕裝前行,更好地活好現在,從而迎接嶄新的未來。
走過的歲月,是笑是淚,都不必再鋪灑前路。智慧的人,會及時揮別過往,讓心閑下,讓光進來;做個「閑人」,笑談古今。
「咫尺的天南地北,霎時間月缺花飛。」關漢卿感慨友情難舍,拿來形容父母送兒女遠行,也極貼切。
只要被叫一聲「爸媽」,我們就像得到最豐厚的酬勞;會自動套上枷鎖,片瓦不存地為兒女付出一切 ...
兒女長大要出門,我們送了一程又一程,被嫌棄啰嗦,還追著叮嚀:「路上小心!」
聽過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雨天里,有一老婦在哭。問她哭什麼?她說,女兒家是賣布鞋的,下雨,就沒了生意。
晴天,老婦又在哭,問她卻說,兒子家是賣雨傘的,天晴沒生意!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