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不是《封神演義》這部小說,恐怕很少有人會知道歷史上有妲己這號人物,但也正因為《封神演義》的廣泛傳播,使得妲己狐貍精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事實上,在漢代以前,史書對于妲己形象的渲染還十分寬泛,對她罪行的指責僅僅局限于她是亡國之君的寵妃。比如《國語》就有一段精辟論述:「妹喜有寵,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;妲己有寵,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;褒姒有寵,生伯服,于是乎與虢石甫比……周于是乎亡」。
妹喜和伊尹,妲己和膠鬲,褒姒和虢石甫,夏商周三朝的政權鼎革,被后世政治家凝練成了一兩個人物的弄權所導致的。
在父權制下的古代社會,女性的「亡國功效」被無限放大了,充當間諜顛覆宗主國政權的伊尹、膠鬲分別成了商朝和周朝的賢臣,妹喜、妲己、褒姒反倒成了王朝滅亡的替罪羊。
不同的是,妹喜、褒姒以失蹤宣告了自己在政治舞台的落幕,唯獨妲己的結局卻異常慘烈。
據《逸周書》記載:「(武王)適二女(指妲己及嬖妾)之所,乃既縊,王又射之三發,乃右擊之輕呂,斬之以玄鉞,懸諸小白。」
牧野戰后,周武王率軍進入朝歌,并將早已自焚而亡的紂王頭顱掛在了大白旗之上,周武王目的很明確,向天下諸侯昭示紂王已死,商朝已亡,周成為了新的天下之主。
在紂王死后,妲己和嬖妾也隨之自盡,但此時周武王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困惑的舉動,「射之三發,斬之以玄鉞」,周武王不僅朝著妲己的尸體連射三箭,而且同樣將她的頭顱掛在了白旗之上。
如果妲己像妹喜一樣充當的是內應的角色,那麼她無形中助力了商周鼎革,周武王雖然不會當著天下諸侯感念,但也不至于做出折辱尸身的舉動。
那麼妲己究竟有什麼來頭,為何會招致周武王如此痛恨呢?
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需要明確一點,所謂妲己發明炮烙、殺文王長子伯邑考、剖心比干等種種惡行,都是漢代以后才陸續充實進史書記載當中的,可信度極低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