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天寶六年的冬天,偏遠小鎮宋城被嚴寒所籠罩:黃沙千里,大雪紛飛,放眼望去,四處都是灰蒙蒙一片。
在街角處的一個小ㄐ丨ㄡˇ肆門前,站著兩個漢子,似乎正在互相道別。
「庭蘭兄,長安一別,算來已有十余年了。當年長歌縱ㄐ丨ㄡˇ,如今我卻連ㄐ丨ㄡˇ錢也掏不出來了。」
「達夫,大丈夫不應說這種泄氣的話,憑你的才華,有朝一日定能遇風化龍。」
「那就借君吉言了,我這里有兩首詩贈與庭蘭兄,聊作送別之禮。」
只見董庭蘭跨鞍上馬、拱手施禮,一邊催馬前行,一邊展開信紙,口中念到:「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。」
這個贈詩給董庭蘭的漢子叫做高適,字達夫,這一年他已四十四歲,仍一事無成,靠種地為生。
但有誰能想到,彼時這連ㄐ丨ㄡˇ錢都掏不出的落魄詩人,會在十年內飛黃騰達,并挽救大唐于水火。
巴頓將軍說:「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志,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,而是看他低到低谷的反彈力。」
正是因為這「反彈力」,讓本已跌落低谷的高適上演了一出成功逆襲的戲碼。
可清貧有志
武則天長安四年,高適出生于渤海名門高氏一族。
祖父高侃曾為大唐的邊疆安定立下過赫赫戰功,官居安東都護,ㄙˇ后陪葬乾陵。
照理說,高適從小就應該是錦衣玉食,過著「官三代」的富貴生活。
奈何從父親高崇文這一代起便家道中落,父親又去世得早,高適連基本溫飽都保障不了。
據《舊唐書》記載,高適少時由于家中貧困,還外出乞討過。
命運跟高適開了個玩笑,換做一般人早就怨天尤人了。可他偏不,雖飽受貧苦的折磨,仍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。
在努力維持好生計后,他還熟讀經書,刻苦練劍,每日與書為伴,聞雞起舞。
高適堅信:出身名門的自己生來就該做些大事,所以他「喜言王霸大略,務功名,尚節義」,從小就把自己的征途確定為星辰大海。
聲名漸遠后,高適像李白一樣,狂放不羈,喜交游俠,過著「彈棋擊筑白日晚,縱ㄐ丨ㄡˇ高歌楊柳春」的放浪生活。
此時,旁人只是驚嘆于他展露出的才華,半點也看不出他少時的落魄。
《唐才子傳》里如此評價這時候的高適:「少性拓落,不拘小節,恥預常科,隱跡博徒,才名便遠。」
少時的困頓并沒有打擊到高適的熱情,正值弱冠之年的他意氣風發,為了求取功名,毅然離開老家,前往長安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