縱觀中國古代史,可能更像是一本以男人為主角的爽文。書中的男性,要麼從理想中獲取力量,要麼從女性那里得到啟發,人們將這兩種方式稱為「風流」。
有人曾說過,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墨客們,放到現在來看,個個都是大渣男。這句話雖然太過絕對,卻也并不是沒有道理,就拿和李白、杜甫齊名的詩人杜牧來說,他可是活了50年,就在青樓睡了30年的「風流才子」。
杜牧出生于官宦之家,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,在家族的影響下,杜牧從小便對國家大事極為上心,曾經寫下十三篇關于《孫子》的注解。
尤其是有一次,他提出了一個討伐倭寇的建議,被當時的丞相李德裕采納,并且收獲了巨大的成功,自此,杜牧少年天才之名,便在百姓口中傳開了。
彼時,正值晚唐時期,社會動蕩不安,吐蕃、南詔、回鶻等蠻族紛紛入侵中原,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。
杜牧眼瞧著統治者無心朝政,整日貪圖享樂,于是懷著憤懣之情,在23歲這年寫下了《阿房宮賦》這篇傳世巨作。
「嗚呼!滅六國者,六國也,非秦也。族秦者,秦也,非天下也。嗟乎!」
簡簡單單的一句話,卻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秦國滅亡的真正原因,也對大唐的上位者提出了警示。
這篇文章一出,在民間引起了巨大的轟動,一代名士
吳武陵在看了《阿房宮賦》后,也將杜牧稱作奇才。
他認為,像杜牧這樣的有志之士,如果不能為朝廷所用,是國家和百姓的損失。
于是,吳武陵找上了當時正在主持科舉考試的禮部侍郎崔郾,他告訴崔郾,此番他前來,是為了向崔郾舉薦一個堪當狀元的人才。
崔郾一聽,來了興趣,他很好奇能讓老友親自出馬的人,到底有何本事,本著懷疑的態度,崔郾開始仔細閱讀吳武陵遞過來的文章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